一位90后青年对知青上山下乡的思考

管理员2年前红色春秋300
图片


新时代的中国青年,更加自信自强、富于思辨精神,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,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、主义和问题、利己和利他、小我和大我、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,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,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,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,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。

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,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,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、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,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!

——引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(2022年5月10日)


图片

知青上山下乡,这件事情对于当今知识界而言,几乎是一个禁忌,所以谈论它是有较大风险的。上世纪末,伤痕文学盛极一时,我们所听到的知青上山下乡几乎与遭到迫害划等号。虽然后来文学界逐渐有人开始反思这股风气的不正常,写出了与伤痕文学结论完全相反的寻根文学作品,但终究伤痕之风已成,后面说什么都没用了,以至于这么多年以来,我们竟很难找到几个能心平气和讨论这件事情的人。可这件事情对于当代社会而言,是有其重大意义的,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,对于他们人生方向的指引有其重大意义。所以还是觉得应该把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思考写下来,以供更多人学习、交流、讨论。

我是一名90后,当然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情。但我的学习成长经历却一直跟老知青息息相关,这也就增进了我对这件事情的好奇。大学期间,我曾多次参加大学生“三下乡”、“支农支教”、“社会实践”等活动,所到之处遍及好几个省,所见所闻几乎囊括了当代社会底层的种种现象,这也就促成了我对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很多现实性思考,以及社会意义所在。
  
2010年,我到广东上大学,陆续参加了十几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下乡活动,每次下乡的内容各有不同,围绕学校周边方圆百里之内几乎走了个遍。我们有时候关爱老人,到敬老院献爱心;有时候关爱留守儿童,做一些支教活动,给他们送一些书笔文具等等;也有时候下乡帮助劳动力匮乏的农户收割庄稼。时常会听村里的老人谈论当年知青插队的事情,说到最后,老人们总是会有这么一句感慨:“当年的知青能吃苦耐劳,现在不行咯。”现在究竟指什么,是指我们这些大学生吗?也许只有这种猜测比较符合事实吧。

图片
  
从这些活动中,我一直在思考:我们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?为什么在老人们看来,我们似乎就是一群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的文弱书生呢?而事实也真就如此。我不敢说当代青年有多文弱,手不能提、肩不能扛是不是一种常态,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还真是能不出力就不出力。去年网上对“躺平”一词争得面红耳赤,却是无数青年的真实写照。当社会就业成为一大难题时,“躺平、啃老”便成了青年们的一种选择。很多人批判,年纪轻轻怎么可以这样呢?国家建设还大量缺人,你这一躺平、一啃老,算怎么回事?可问题是,青年即便不躺平,他们就有出路了吗?送外卖?搬水泥?还是上流水线?哪一条能看到希望?
  
上学的时候经常听人讨论这个问题:刷盘子还是读书?不管谁站出来,答案都是读书,因为读书才能看到一点希望。可无奈的是,大学毕业后,很多人面临的依旧是这个问题!送外卖还是读书?搬水泥还是读书?上流水线还是读书?亦或者,这一切都没可能了,不管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,都看不到一点希望,最后只能躺平。所以去年网上对于“躺平”的批判那么多,我却不急于下结论,虽然我还年轻,但我所经历的、所看到的已经不少了,很多问题真的需要好好思考。坦白讲,如果青年还有的选择,鬼才愿意躺平呢!问题是,他有的选吗?
  
2012年暑假,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贵州支农支教活动,当时和我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的人多达六七十位,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。我们聚集到贵州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,每天的工作就是教大山里的孩子们学习各科知识,以及帮助农户干农活。那段时间正好遇上土豆成熟,很多留守老人无力挖收,我们便下地帮助老人们挖土豆。贵州地方的土豆都是跟玉米套种的,土豆成熟了,玉米却未成熟,所以挖土豆时,不仅要尽量确保土豆不挖坏,还得确保不把玉米给挖断了。这种事情对于农村来的学生难度不算太大,可对于城里来的就太煎熬了。不要说一天顶着太阳很难受,能坚持挖一整天,并把土豆背回农户家的都不多,更何况在玉米地里不挖断玉米这种“高难度”动作,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考验人的耐心。没干几天便有农户上门反映:“你们这群大学生不行啊,虽然很感激你们帮我们收土豆,但你们把玉米挖断得太多了。”说到最后,老人也很无奈,顺嘴提了一下当年知青插队到他们那里的情景,一开始跟我们差不多,但待上几个月后,那些知青对于干农活便得心应手了,也没有人还是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的状态,为农村做了不少贡献。我们听后都感惭愧!

图片
  
可是,当我回到学校,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说给朋友听时,他们都嗤之以鼻,觉得我那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,即便在城里无所事事,最后至少能混口饭吃,也好过这种无意义的体力劳动,既得不到农户肯定,又把自己整得黑黝黝,何苦呢?从那时起我就知道,我跟这些朋友已经不是一条道上的人了。我认为,那一个月的支农支教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,让我知道了农村需要什么,而我们需要什么,但在那群朋友看来,竟是如此的不值一提。因此我们分道扬镳了。这些年回想起来,我一直不后悔自己的大学生涯经历了那么多,有同班同学调侃我:“大学过得很洒脱,视专业如浮云。”我笑了笑,没回答。
  
这跟知青上山下乡有什么关系呢?大有关系。很多人以为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害了他们,殊不知,在那个时候,知青全都挤在城里无所事事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。说句难听话,如果历史真那样发展了,必定又有文人会说:“那时的中国不懂得人才利用,让很多知青长废了,养出一身毛病,简直就是白白浪费了几十年国家发展的大好机会!”文人就是这样,一支笔在手,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信马由缰任意驰骋,谁在乎这种无耻谰言会对历史造成怎样的困扰呢。
  
事实上,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,跟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。那时的中国,工业水平不发达,城市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,不管你是进工厂,还是做点什么别的,都没有太多路可走。在这种情况下,反而是农村这片天地闲置了下来,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。哪怕到了今天,农村很多问题无人解决,无数青年却“躺平”了。比如:我们的工业都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了,关于提高农业发展、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些科技有吗?互联网?人工智能?还是机械化?我国是一个山多平原少的国家,面对那么多山地,有人想过怎样将其变成丰产良田吗?农业生产不出足够多的粮食,我们就不能算是可以独立自主,和平时期看不出问题,一旦遇到竞争较量,短板立马就凸显出来了,谁来补这块短板?
  
而这样一些问题,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还真就把它给解决了!
  
2014年,我大学毕业到昆明工作,跟昆明地区许多老知青交流时谈及此事。他们对于知青上山下乡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之情,将自己插队的农村称为“第二故乡”,很多人现在老了,每年还会回到那里去看看,跟当地同龄的农民朋友谈天说地。我问他们:“当年你们上山下乡,除了增加农村劳动力以外,有没有给农村带来点别的东西,比如你们所学到的一些知识什么的?”老知青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:“有啊,当然有,多了去了!”然后便纷纷举出各种例子。比如:改良农具,像播种机、犁田机,甚至有些地方还用上了机械,那些小的改良就更不用说了,多如牛毛。正是知青上山下乡,亲自体验了各地农村不同的土质、气候环境等,然后用自己的所学因地制宜,改良出了更符合当地农村使用的工具,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,极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。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“北大荒”已经成了中国的粮仓,它是怎么来的?就是知青上山下乡因地制宜弄出来的,整整造福了中国几十年,还将继续造福下去。

图片
  
此类事情,我在贵州支农支教的时候就想过了。当时农户挖土豆的锄头只有巴掌那么宽,却将近有一厘米厚,对比我们老家那种二十多厘米宽,两三毫米厚的锄头,虽然名字都叫锄头,样式却悬殊如此大,这是为什么呢?地理环境造成的。贵州山多石多,一锄下去都是石块,锄头如果比较宽比较薄的话,估计挖不了几锄就得崩坏;而我们老家虽然山也多,但石不多啊,都是青沙土,松散好挖,一锄下去能挖很多,锄头如果比较窄比较厚的话,就会变得又费力效率又不高了。类似这样的问题,你不亲自到当地干一段时间农活,怎么可能发现得了呢?你如果发现不了这些问题,又拿什么来改良农具,促进农业生产?
  
所以这个问题看似很小,却关乎国计民生。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机械化农业生产只能集中在“北大荒”,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等极少数地方,而其他地方却用不了?不就是因为缺乏懂技术的人才吗?没人实地研究,坐在办公室里又能发明出什么东西来呢?河南河北一带最近这些年秋收后,秸秆都是一个大难题,烧又不给烧,堆放又占地点,有人出来解决吗?其实从这个方面也不难想到,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的,不仅仅是劳动力,还有农业现代化的进程!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些农业机械,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人们摸索着搞出来的,后来各家田地不集中,变小了,很多大机械用不上,然后只能轻型微型化处理,就成了今天农业生产的利器。这就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给农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!
  
有本事、有贡献、有自我思考意识的知青都体会到了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是什么意思。反而是那些整天凄凄哀哀自己如何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文人,最后就留下了一地伤痕,不断向世人控诉。其实想想也挺可怜的,自己学了那么多知识,最后却把自己困毙在了知识的囚笼里,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呢?思想这种东西,你如果心向光明,不久后便能看到一片光明;你如果心向黑暗,那么不管过了多久,你所面对的依旧是一片黑暗,不提则罢,一提都是泪水。
  
2016年,我在某农场劳动,便经历了类似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事情,好与坏暂且不说,单就对于人的思想改造这一点,听起来就知道有多艰难了。我相信当年的很多知青上山下乡也有这样的感受,毛主席说: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。”可自己真正身处那片广阔天地时却发现,不仅没有什么作为,反而还时不时遭到农民朋友的嘲笑,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等等,这种内心的挣扎是剧烈的,搞不好某些人就要直接崩溃,乃至怀疑人生了。怎样过思想这一关,使自己正确认识农村这片天地,从而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每天的日常劳作中?这已经不是一个知识多少的问题了,而是一个思想、心态能不能打开的问题。

图片
  
看过《决裂》这部电影的人,应该还记得影片中的那位女老师吧。校长组织同学们上山砍竹子盖学校,那位女老师也在其中,可当她看准一棵竹子要砍的时候,却被前来帮忙的农民大爷叫住了,说她要砍的这棵竹子还没长成,太嫩了,不能盖房子,顺便农民大爷还来了一句:“亏你还是老师呢!”那位女老师一下子感到无地自容。这种事情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一个“术业有专攻”的问题,但放到特殊的环境中,其杀伤力却是惊人的。幸亏那位女老师看得开,农民大爷递过来一杯水后,她的心态马上就转过弯来,继续投入到劳动中。可现实中,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那位女老师一样心态好,说不定就因为农民伯伯这么一句无伤大雅的调侃,一些人心态就崩了,觉得自己被迫害了,就写了伤痕文学。当代青年因为心情不顺,各种恼怒症,或者暴脾气什么的就能爆发出来,你可想而知,思想、心性的改造何其艰难了。我一点也不怀疑当年的知青有人因为此类事件,在后来的社会中不断控诉自己当年是怎样遭到迫害的,搞不好就差没死成。
  
在我进农场的前期,基本上每天都投入到劳动中来,疏花疏果、堆肥施肥等,一直不知道进农场学习究竟学点什么?有人说:“来农场,如果你只看到农场的劳动,那恰恰说明你的无知。”好啦,除了劳动还有什么呢?无数的思考,乃至思想的进步,都是在劳动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,不看到劳动又能看到什么?回想当年的知青,他们上山下乡后,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劳动中,不看到劳动又能看到什么呢?从农场离开后的这些年,我大概知道了,劳动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,是体会自然、社会变化的关键,也是自己立志改造世界的起点,说到底,劳动是为了自己思想的成长做铺垫。如果这一切都体会不到,只知道劳动就是劳动,那还真是无知了。

图片
  
在进农场的中后期,我们一直在说要成长,要进步。这些话放到当年的知青身上,几乎也是一样的!“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如果仅仅只是一句口号,那国家建设靠谁?社会主义建设又靠谁?如果知青上山下乡仅仅只是去搞点农业生产,提高点粮食产量,那国家还怎么发展?我们还哪来那么厚实的工业、农业基础?农村再怎么贫困落后,养活全国八亿多人民问题并不大,如果知青上山下乡仅仅只是提供劳动力,那最多算是锦上添花,对农村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。可事实并非如此,正是知青上山下乡,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,这种推动力根本就是雪中送炭啊!所以,知青上山下乡既使农村得到了成长,更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成长。文弱书生究竟能在城里干什么?我们不知道,看看今天“躺平”的青年一代,我们很难想象这会是有希望的。可反观当年返城之后的知青,无数人意志坚定,几乎成为各大公司抢破头皮都需要的人才,就知道知青上山下乡有什么样的成长与进步了。
  
知青上山下乡的电影有很多,我相信当年那些知青看着这些电影,也会有我在农场听着别人说成长一样的感受。电影里的人也是知青,他们做得那么好,我为什么就做不好?人比人,往往会气死人。所以,知青的压力很大是事实,但真正走出来的知青,后来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也是事实,伤痕文学所说仅仅只是成长不好、又心里难以释怀的那部分人,甚至是少部分。

图片

  
我看知青上山下乡,就像看一本丰富的人生哲理书一样,跟着毛主席的思路走,他想要青年成长为什么样?全在知青身上。当年的知青,如今已是国家的栋梁之材,不仅能够独当一面,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,而且能够为社会做出最理想最明智的选择!这不就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吗?

我们现在很多青年迷茫了、躺平了,回想一下,我们所缺失的,不就是当年知青从插队农村的经历中所获得的那一部分吗?所以,当代青年真应该好好学一学知青上山下乡这一课。我记得以前的老课文中有一篇,题目叫做《农村是一所大学》,就是一名知青根据自己的插队经历写成的,看过之后,相信很多人会有一种内心通透的感觉。

相关文章

德叔凯旋,又是“零死亡”

德叔凯旋,又是“零死亡”

3月16日,德叔临危受命,率领300名中医医师援助香港。5月5日,胜利凯旋!50天的时间,中医人又创造了一个奇迹!5月6日,羊城晚报对德叔做了专访,在这次访谈中,德叔透露了很多信息,并且信息量非常大。...

关于包产到户:毛主席的话,又应验了!

关于包产到户:毛主席的话,又应验了!

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,中国是个农业大国,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,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,工业品卖给谁嘛!——毛主席在井冈山与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讲话(1965年5月25日...

张志新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

张志新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

作者:苏铁山原编者按:本文作者苏铁山有着同张志新相同的“问题”,但遭遇却完全不同。就在张志新被处死的同一年,苏铁山却得以平反。这是为什么?  苏铁山等通过大量调查和分析,告诉人们:...

中国的不幸,在于有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买办精英集团

  作者:胡晓涛,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有30年了,对比日本的经济起飞,50年代到80年代,基本上是国家产业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,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,福利和保障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。...

毛时代当年的汽车品牌你还记得几个?都曾经风靡过全球!!

毛时代当年的汽车品牌你还记得几个?都曾经风靡过全球!!

红旗牌轿车在当时的东风牌轿车的基础上, 1958年7月第一辆红旗牌CA72型高级轿车也试制成功。 这一车型陆续生产到1966年,共小批量生产了202辆。 1960年红旗轿车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,当时的...

1977年,高考真的是他拍板恢复的吗?

今天是高考日,突然想起一个流传甚久的谣言,准确的说是两个,因为这两则谣言往往组合在一起:① 毛主席取消了高考;② 某人恢复了高考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这个问题不得不讲清楚。首先,在文革中推迟高考的不是毛主...

对于历史人物,必须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

对于历史人物,必须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,起码要有一个大致公平的评价。俄罗斯的历史,苏联那一段应该是一段辉煌的历史。因为苏联那段历史,不仅开创了新的篇章,而且确立了大国地位。如果说列宁是一个开创者,那么斯...

不走毛主席的路却要自称马克思主义者

    世界上有三种人:真君子,真小人,伪君子。    自称马克思主义者,坚定地走毛主席的路,就是真君子;不自称马克思主义者,也不走毛主席的路,就是真小人;不走...

评新华社将“解放前(后)”列为禁用词

评新华社将“解放前(后)”列为禁用词

    新华社公布的《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》,竟然在第77条规定——不用“解放前(后)”或“新中囯成立前(后)”提法用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(后) ”或“一九四九年前(后...

李进原声讲话,你懂的!

水星在星盘中属于“个人行星”,它是最靠近太阳的星球,在黄道上运转也极快速。水星从未远离太阳16度之外,常被当作是“中性”的性质,代表我们一般的直觉意识和效果。?...

前三十年“走错了路”吗?

 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,文中说,前三十年“受苦原因值得深思?光讲客观原因不找主观错误是不可取的。”那“主观错误”错在哪里?作者直言不讳地说:“走了弯路错路并不可怕,怕的是走错了路还不敢承认!”作者一下子...

美情报中心主任:收买中国文人十分容易!

汤姆·乔(美国宾西法尼亚洲约翰劳蒂研究中心主任,原美国海军情报中心主任):拉拢中国名人作家是一个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行动,当时代号计划为“沸”行动。这是根据当时华盛顿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软性打...

美国明明跟咱为敌,还舔着屁股去救它,这不是太二了吗?

美国明明跟咱为敌,还舔着屁股去救它,这不是太二了吗??...

结合现实,很多历史问题会看得更透彻

  有人说毛泽东搞“三反”“五反”是政治运动,制造很多冤案,可如果看看如今那些制假贩假、偷税漏税、污染环境、盘剥工人、奸淫幼女、侵吞国有资产的企业家,看看贪官污吏相互勾结、贪污腐化、欺压良善的现实,相...

王洪文胞弟忆往事

王洪文胞弟忆往事

“四人帮”之一的王洪文已经死去多年,同那段历史一样,“王洪文”3个字也变成了历史。同70年代在中国政坛上红极一时、横行一时的王洪文不同的是,他那祖祖辈辈以土地、耕牛为生的亲人们,始终在东北的一个山村里...

王副主席首次为前三十年毛时代发声 令人敬佩!更值得深思!

王副主席首次为前三十年毛时代发声 令人敬佩!更值得深思!

01 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王岐山:我们的民族工业化,什么时候开始的?是从建国开始的。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,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。咱就不说别的,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,1到8机械工业...

突然公布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,蔡英文坐不住了!

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突然公布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,蔡英文坐不住了↓...

九九再发声:历史终将证明毛主席的正确!

九九再发声:历史终将证明ta的正确!?...

揭开撤销人民公社“悬案”,这里给出最中肯的答案!

揭开撤销人民公社“悬案”,这里给出最中肯的答案!

人民公社好不好,人民最有发言权!今天还给新时代人民一个真正的人民公社真相!农村人民公社是1958年从群众中产生的一种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,也是党中央集体决议建立的。这种体制在新中国历史上存在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